我要开店
我要留言
店铺管理
 欢迎光临乐猫网!
 

你的当前位置:乐猫新闻

数字出版:在寻路中加速
来自: 转载  2009-4-4 12:53:27

数字出版在线特派记者 任殿顺

 2008年,尽管全球出版商仍然在苦苦探寻数字出版的转型之门,但转型加速已经成为不容争议的事实。


刚刚落幕的法兰克福书展上,超过30%的展品都是数字化产品,传统的纸质书籍仅占40%。为出版界专业人士举办的400多场活动中,超过半数离不开“迎接数字化挑战”这一主题……书展主席尤根•博思在致闭幕辞时说,“是数字化引领人们来到这里”。而尤根•博思的另一句预言——“中国将成为数字出版领域未来的领导者”在书展还未结束时,就已经传遍了世界,连路透社都用不小的篇幅予以报道。

在国内,“2008中国数字出版年会”、“2008全国出版业网站建设与创新年会”10月下旬相继在京召开。而2008年内,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加速前行的景象:4月,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据称“公司甫一降生,即直奔上市而去”;7月,国内首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上海张江,基地宣称“力争用10年时间,成为年产值超300亿元,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字出版孵化基地”;而最让人振奋的,当属7月国务院批准新闻出版总署设立科技与数字出版司,“这是国家赋予总署推动传统出版实现转型和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举措”……


商业模式,绕不过的“命门”


在2008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了70.15%。《报告》预计到2008年年底,收入规模将达到530亿元。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这360亿中,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手机增值业务等热得发烫,真正由传统出版业衍生的产值却少得可怜:360亿中,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收入150亿元,网络游戏收入105.7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75.6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收入10亿元,博客收入9.75亿元,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收入7.6亿元,电子图书收入2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52亿元。相比一年前电子图书1.5亿元,互联网期刊4亿元的产值,规模仅是略有增长。


参加了两届数字出版年会,一届博览会,记者明显地感受到,“明知数字出版是发展方向,却不知路该怎么走”这一老问题仍然困扰着传统出版人,面对数字化大潮,他们着急、焦虑,却又举足无措。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龚莉坦诚地说:“顺应数字出版热潮,大百科社这几年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有惨烈的教训,可以说一路上跌跌撞撞,且喜且悲,‘痛并快乐着’。”


“这些年,数字出版一直很热,大家都在喊‘狼来了’,但对数字出版是什么,又都感觉‘看不见,摸不着’,无从下手。”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周百义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中小出版社的心声。


“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有符合现实的发展路径,从传统内容出版商到数字内容制作商,再到数字内容生产商,进而到数字内容提供商,最终成为数字内容服务商,这一系列转变要合乎发展逻辑,”龚莉提到了数字出版发展的角色转变和逻辑轨迹,她同时强调:“这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


“从传统纸质读物,到完全拷贝至网络的数字化版本,再到个性化产品,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一过程要符合中国国情。”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提醒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径加速转型?

创新商业模式


“我感觉像坐上了一辆无人驾驶的公共汽车,一个人一路狂奔。”陈天桥在传记里如是形容了盛大当年疯狂赚钱时他的感受。这句话也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盛大其实很简单,但是它的游戏点卡制度和‘万人扫吧行动’,在网游业务刚兴起时创造了一种全新模式,所以它赚了很多钱”。在陈昕看来,当下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最伟大的企业当属能够创造商业模式的企业,而数字出版的发展,也恰恰需要这样的力量。


正如陈昕所言,每个时代的变革都有着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重大突破,有对原有产业的改造和渗透,有的甚至是彻底重构和颠覆,而与之伴随的,是新产业的诞生和成长。


在数字化浪潮给出版业带来的这次巨变中,最耀眼的当属网络服务业的兴起,像门户的雅虎、新浪,像搜索的谷歌、百度,像商业服务的亚马逊,像协同创作的维基百科……无一不是依托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为满足网络时代读者需求而提供全新服务,这一类“从无到有”的创新,可以称之为“突破式创新”。


而一些传统出版社从原有的商品出售者向解决方案提供商、信息服务商转变,从原来的规模化生产向定制化和个性化生产转变,这种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对原有商业模式的改造和突破,我们称其为“增量式创新”。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恰恰是这两种创新的结合。


由陈昕主编的《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今年8月出版发行,对美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进程做了深入介绍,总结出“专业出版——网络运营”、“教育出版——网络营销+网络运营”、“大众出版——网络营销”的商业模式。借助“数字出版年会”和“网站年会”的契机,记者按照三大出版资源细分的逻辑,对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做了细致了解和梳理。


与美国相似,我国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也让人看到了“第一道霞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数字化的专业期刊已经取代纸质期刊成为众多学者的首选,像万方数据、同方知网、龙源期刊和重庆维普四大网络期刊运营商已经走过了投入期,开始有所收益;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利数据库和按需印刷等,也都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有了实质性进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盈利模式最为成熟和清晰的是数字化期刊,在我国虽然也发展良好,却伴随着博弈带来的“阵痛”。在美国,数字化期刊领域最成功的平台都是由传统出版商所主导,如励德•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和Scopus、约翰•威利—布莱克威尔的Intersicence等。而在我国,由于平台为一直技术商所主导,许多有实力的期刊社一直没有把内容放到技术商的平台上,已经授权的期刊社与技术商也曾几度关系紧张。


在本届数字出版年会上,就有有趣的一幕。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和知音集团总经理胡勋壁的讲演被安排在了同一组。在与听众的互动环节,当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问到“龙源与知音的合作情况”时,汤潮和胡勋壁相视对笑,一同开始回忆起两人多年的友情。听了半天,主持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辛广伟忍不住打趣说:“我明白了,双方一直都是‘知音’,但就是没有合作。”


授权费用过低,一直是困扰着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痼疾。一位业内人士调侃地用“情人”来形容期刊社和技术商微妙的关系——开始“一见钟情”,进而“柔情似火”,最终却“欲罢不能”。


不过,在“吃尽了苦,受尽了气”之后,一些内容提供商也开始意识到资源独有性和集合性的价值。今年2月,中华医学会以3年2400万的价格将旗下近200种期刊的电子版权集中授权给万方数据,联手打造中国的医学在线出版业务。在此之前,这些期刊每年的授权费只有区区60万。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评价此举结束了“资源多头授权、重复出版”的局面,开辟了传统出版单位与技术提供商的独家合作阶段,向着价值统一体方向发展。


在教育出版领域,我们的数字化转型也与美国类似——尚未找到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在线业务很大程度是为推动纸书销售或提供配合纸书的增值服务。


记者了解到,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等一批有实力的教育类出版社都已进行了多年的转型探索,外研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一批大学社也利用各自高端的资源,积极参与数字化尝试。很多出版社文本数字化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并按照“数字化→专业化、集成化、平台化→个性化、主动化(提供个性化内容的主动服务)→结构化(注重内容之间的集成和关联)”的路径,进行内容的加工和整合。让人欣喜的是,我国教育出版领域也催生了一些颇具价值的数字化产品,如外研社的“E佳教”、高教社的“网动图书”、浙教社的“一起学”等,这些数字化产品自身虽然尚未实现盈利,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纸质图书的销售,并完善了对纸书的服务,加强了读者与出版社的“黏度”。


教育出版资源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中国版协电子与网络出版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勤对于内容生产发展趋势的预测,颇具启发意义。王勤认为,数字化时代,“出版资源正在被自主资源所取代,非标资源正在被标准资源所取代,格式资源正在被结构资源所取代,文献编辑正在被主题编辑所取代”;“出版社只有把格式化的资源变成基于内容、基于主题的结构化资源,才能满足未来碎片化阅读、主题性阅读和定制推送所要求的数字化内容”。


大众出版立足于人们的娱乐和生活,主题分散、即兴、个人化,读者阅读和购买呈现随机性和或然性。加之互联网普及期给网民造成的“免费午餐”这一信息消费习惯,使得大众出版虽然转型门槛最低,却最为迷惘和困惑,“仍在隧道里潜行”。在美国,许多大众出版集团已开发了多种产品,数字化产品收益却占不到总收益比例的1%。我国大众出版领域的数字化探索,从传统出版社角度看进展不明显,但起点中文网的模式却非常值得出版业学习和借鉴,在陈昕看来,“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加速整合


2007财年,欧美一些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出版的收益继续上升,据各家年报显示,汤姆森集团、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培生集团等均有半数以上收入直接或间接来自其数字化产品及相关网络业务。不过,当仔细分析其数字化产品收入结构时,我们会发现其中诸多数字化业务距离我们所理解的“出版”已经渐行渐远。如麦格劳•希尔集团旗下的标准普尔指数(Standard Poor),完全就是金融标准服务商;爱思唯尔所属的律商联讯(LexisNexis),也主要提供法律咨询、商业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会否也成为我国专业类出版社转型的方向?


陈昕认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信息服务领域的竞争呈现加速状态,中国的传统出版社想要进入难度不小。他建议传统出版单位在转型过程可以适当拓宽视野,如并入一些IT企业,与企业现有优势相整合,可能会创造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王勤也谈到,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把内容产业纳入到现代信息服务业范畴,放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发展。“如今的信息服务已是将广电、文化、新闻、出版全面纳入,为提升整个国家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服务,在此背景下,出版业更应关注一个宽泛的‘全面服务’的产业形态。”王勤说。


然而,要突破旧有的边界,中国出版商还面临着制度环境的束缚。在欧美出版业发达国家,出版业按照市场驱动力,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在教育、专业、大众三个出版领域有效地实现了资源整合,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并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像麦格劳•希尔、励德•爱思唯尔、哈珀•柯林斯等出版集团都在某一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反观我国,出版业的集团化过程带有一定行政色彩,各省域的出版集团都是“综合的”出版集团,旗下教育、专业、大众出版皆有,在转型中,三大出版板块的数字平台设计、盈利模式都有较大差别,他们又该如何推进内容资源的集中和整合?


对此,陈昕告诉记者:“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出版单位不具备从事数字出版的能力,能做数字出版的主体很少。”他认为,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一个方面的任务就是跨地区的并购重组,不仅为数字出版的发展创造制度上的环境,也实现资源的大规模集中。“现在数字出版很热闹,这种热闹有助于推动产业发展。但在热闹背后,真正实质性介入数字出版的很少,数字出版在全球范围尚处于摸索期,真金白银要砸出去,失败的概率也很高,出版单位还是应谨慎行事。”


在资源整合方面受到掣肘的传统出版商,在数字转型时还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在刚刚结束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一项有趣的调查发人深思。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时代出版业的命运已经不掌控在传统出版人手中。在被问及“是谁驱使着出版业朝着数字化方向迈进”时,在近千名受访者中,只有7%的人认为是传统出版社,22%的人认为是读者驱动着出版业转型,有21%的受访者选择了亚马逊,谷歌则以20%的选票紧随亚马逊其后。仅有2%的人认为作者。


在中国,我们习惯于将从事数字出版的主体划分为内容提供商和技术提供商两类,谁将主导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这恐怕是只有时间能回答的问题。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社长代根兴认为:“在数字出版发展中,技术商和内容商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不过他同时也强调,“竞争之外,双方也必须进行合作”。在陈昕看来,由于“相当多的出版主体都不可能主导数字出版产业”,因而,“只有少数主体,因为拥有内容提供商的地位,有庞大的内容资源,有内容生产、集成和创新能力,所以技术商愿意和他们结成合作伙伴”。
事实上,强势出版商与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合作正在成为新一轮的战略布局。在本届年会上,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就与技术商中文在线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据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透露,双方将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并有可能通过资本与股权的合作,构建强强联合、互惠双赢的数字出版合作格局。“资本”这一字眼给了人很多的想象空间。以往,与技术商的合作,出版社方多“低调处理”,而长江出版集团如此高调亮相签约仪式,显然已经“放下了思想包袱”。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安徽出版集团等也“秘密”来京考察一些网络新媒体公司,希望以资本控股的形式开展合作,介入到数字出版产业中。而10月28日,纠缠三年之久的谷歌与美国出版商协会和作者协会的版权纠纷,以庭外和解告终。谷歌将为图书搜索和数字图书馆计划支付高达1.25亿美元,其中包括向非盈利的图书版权注册机构提供3450万美元。谷歌还将向已经扫描的数百万本突出支付费用,每一本完整图书的扫描将向版权拥有者支付60美元。此外,谷歌图书搜索项目产生的任何销售、订阅和广告收入都将由版权拥有者和谷歌分享,分配比例为63%对37%。


事实上,内容出版与技术服务商之间,界限已经模糊,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格局。例如,美国约翰•威利集团旗下的“旅游指南”网站,通过提供在线旅游信息、旅游计划、酒店机票信息等B2C、B2B服务,已经初成规模并实现了盈利。我国以知音、读者、中国国家地理等为代表的一批杂志社,根据自身读者群量身打造的社区网站,也看到了盈利的曙光。据胡勋壁介绍,截至2008年10月15日,以女性情感为主题的知音网在ALEXA上的综合排名为65195位,稳定在“万”的量级。基于SNS的圈子社区,聚合同类人群,并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或许会是大众出版转型的下一个突破口。


此外,基于手机、阅读器等终端的消遣阅读,在我国也呈迅猛增长之势。手机出版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令业界侧目,不仅是成长最快的数字出版业务,也因其庞大的用户基量、用户付费阅读习惯和成熟的移动收费模式,让传统出版在如履薄冰的探索中又多了一份憧憬。


“以往出版商和技术商之间,没有形成战略协同关系,现在,由资本和市场主导的这种合作才是正路。”一位传统出版人士告诉记者。


整合也出现在数字出版领域自身。代根兴感慨地说:“10年前,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刚诞生时,大家一哄而上,也是一副想要‘包打天下’的架势,先后提出了‘资源主导’、‘技术主导’等模式,发现都行不通,就过渡到了今天大家所倡导的‘服务主导’”,“回望10年,数字图书馆发展中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希望数字出版能引以为戒,少走弯路”。


此次年会期间,商务印书馆举办了“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分论坛,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成勇表示,目的就是为打通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隔阂,改变两个圈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起步要早于数字出版业。数字图书馆已有10年的发展历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累计投入超过200亿人民币,而作为我国数字出版一号工程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至今还在立项阶段。”在刘成勇看来,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割裂,数字图书馆所积累的经验,对数字出版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刘成勇举例说,号称数字出版业电子书领域“四强”的方正阿帕比、超星、中文在线、书生,在与出版社合作时称自己为“技术提供商”,但当它们向图书馆界推销产品时,就变身称自己为“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有很多能够借鉴数字图书馆的地方,比如标准问题,可以‘拿来主义’,而不必另起炉灶,以避免上游数字出版与下游数字图书馆形成的标准体系不相融等问题。”刘成勇说。

 


文学网站“入侵”大众出版腹地

  盛大文学签约30省作协主席所引起的纷纷扰扰还未彻底烟消云散,文学网站新一轮的作者争夺大战却悄然拉开。


10月21日,新浪网一口气签约李佩甫、郑彦英等11位河南作家;10月22日,盛大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更是大手笔,一下签约郭敬明、海岩等18位畅销书作家,此外,包括莫言的《四拾壹炮》、杨志军的《藏獒》等21部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集体亮相起点中文网。


就在出版业同仁在为数字出版大会小会奔波之际,网络文学已悄然开始“入侵”出版业腹地,来势之凶猛更是让传统出版人始料未及。这些以网络原创文学起家的文学网站,原本与传统出版内容并行两路,如今却反其道频向传统出版内容“示好”。“UGC”轰轰烈烈崛起的背后,大众出版又将走向何方?


网罗一线作家


与新浪签约的河南作家有李佩甫、郑彦英、张宇、墨白等人,河南籍作家李洱也前来捧场。新浪读书主编陈诗莹表示,“传统作家原本都是挂靠在各级文联、作协,收入基本来源于出版社的稿费以及版税,签约网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新模式,新浪还将陆续签约其他省份作家”。


如果说新浪网签约的作者代表着阳春白雪的“正统文学”触网,那么,起点中文首批签约的18位畅销书作家则囊括了当今最广泛的读者群体,海岩、都梁、兰小龙、郭敬明、天下霸唱、宁财神、慕容雪村、陈彤、虹影、严歌苓等人,很多更是带着新作签约起点,如都梁的《荣宝斋》、郭敬明的《小时代》、慕容雪村的《请原谅我红尘颠倒》、天下霸唱的《贼猫》、宁财神的《祝福你,阿贵》等。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记者还发现了陈凯歌的名字,据悉陈在拍竣新片《梅兰芳》之后,将写作一部心灵自传作品,该作品也将会在起点中文网首发。此外,集合了作家莫言的《四拾壹炮》、王蒙的《青狐》、杨志军的《藏獒》、贾平凹的《秦腔》、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等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21部,也同时亮相起点中文的阅读平台。


据了解,在收费标准方面,河南11位作家的作品在新浪网上将以千字3分或2分不等的价格进行收费阅读;起点中文网的签约作者因其读者群更为广泛,如果读者想要在网上订阅,则需要按照千字4分钱的标准付费。


盛大文学有限公司传统图书总编张恩超告诉记者,面向作者,起点中文网付给作家的钱包括有预付款和没有预付款两种,没有预付款的作者则可以拿到用户支付费用的70%,预付款作家则可以和网站按照50%分成。起点的条约还具有排他性,在签约起点之后,这些作家最新作品的网络信息传播权在一定期限内只属于起点网,其他网站可以连载30%到50%的书中内容,而不能全文连载。


张恩超表示,起点在广泛征询出版社意见后,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未来盛大文学网上电子书的定价占纸质图书的1/3至1/2,这样省去了印刷成本和各级经销商的费用之后,每卖出1本电子书,出版社所获收益与每销售10册纸质图书基本持平。


一线的传统作家把作品放到网上,作家本人和出版社方的态度如何?


海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的书在网上被连载的很多,而且都是盗版不用付费的。海岩认为作家要是想在网络上享受到知识版权收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另一位写手慕容雪村则从不在网上花钱看书,由于这样的经验,他对有多少人花钱看他的作品心里没底。“我肯定要先出纸质书,毕竟这部分收益比较固定。一两个月后再推出电子书,中间会有时间差。”


对于郭敬明的新作《小时代》授权起点,在10月22日做客“一起写”网时,黎波谈到,出于对网络阅读冲击纸质阅读的担心,《小时代》在授权给起点时设定了诸多限制条件,但从授权后的情况来看,郭敬明的书在起点上接受的人不多,网络阅读基本没有对纸质图书的销售造成影响。归其原因,黎波认为,是受网络读者的“小圈子”心理影响,他举例说,像起点中文的读者群和中文在线的读者群就截然不同,各自都是一个“小圈子”。金丽红也表示,网络阅读和网络内容供给,在中国还没有形成“战国”的竞争格局,尚停留在“春秋”的理论阶段。

盈利模式的疑问


记者注意到,张恩超的名片上除了“盛大文学传统图书总编”这一职务外,还有一项“本土文学部负责人”的头衔。


对此,张恩超说:“盛大正跟国内十几家大型出版集团和出版公司洽谈,会在未来一个月内召开一个大型发布会,并以此宣告起点中文网正式踏入传统出版内容的收费阅读。这一头衔也因此而生。”


此前,盛大文学公司CEO侯小强就曾表示,起点中文网的第一次革命是它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用户规模的形成,接下来将推进第二次革命——把平台的作用发展起来,让各种各样的读者和作者都来起点。侯小强所指的“各种各样”显然也包括了传统作家和传统出版的作品。


其实,从出版社和作者处获取内容,开发网络阅读产品,并非盛大文学首创。像方正阿帕比、中文在线、超星、书生等一批数字出版技术商,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获取授权内容,开发带版权保护的电子书。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这些年电子书一直热热闹闹,却并未带来电子书阅读的大众化普及,电子书销售B2C市场也从未真正启动。《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也显示,2007年,国内电子书出版达到40万册,产业规模却只有区区2亿。更需指出的是,这2亿主要卖给了企业、图书馆等机构用户。


一直以来,优质内容匮乏是电子书产业的一个致命软肋。出版社不愿意将自己最具价值的内容提供给技术商,这也让很多技术商的数据库充斥“垃圾书”;而技术商由于缺乏优质内容,难以形成销售规模,不足以给出版社足够的利益刺激,反过头来导致出版社更不愿意提供内容。从电子书诞生以来的这些年,“内容商VS技术商”的博弈就进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给作者足够的利益刺激,是盛大文学使出的“杀手锏”,也正是这一“杀手锏”让郭敬明等一批一线作者“心动”。一位熟谙起点中文网运作模式的互联网人士向记者透露:“起点中文还没有实现收支平衡,但很舍得给作者钱,这点很了不起。”张恩超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现在起点中文网年营业收入维持4000万上下,一年给作者的稿费支出就达到3000万。15万站内作家中,年收入几十万的有几百位,年收入过百万的有几十位。”另据新浪网读书频道总编陈诗莹透露,新浪也计划把阅读收费的七成收入分作家,而且会大力在网站推介作家。


舍得“烧钱”,是很多文学网站无法效仿的,因为不是每个网站都有盛大这样的后台。但“烧钱”之后,能否带来持续稳定的读者群,并最终形成良性的产业链,至少从眼前来看仍是个未知数。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对起点中文的原创收费阅读模式赞赏有加,他评价起点“在全球范围内为大众出版数字化转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不过,陈昕对于传统图书数字化后销售电子版本却并不看好,他认为当数字化图书和纸质图书功能相差无几时,并不能构成一个新的市场。“内容必须经过整合加工,满足个性化需求后才能创造出商业模式”。


逐浪网总经理林虎在网站年会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平台同样需要优秀的读物,但一个行业需要良性发展,就必须让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得相应回报。如果像起点、逐浪的利益无法保证,如此高授权费的合作恐难长久。”


“起点的运作方式作为一种盈利模式能够成功尚需时间检验。不过,从盛大集团的战略来看,起点即使亏损,同样有其价值。”上述互联网人士评价说。


“UGC”的崛起与困境


近年来,以起点中文、红袖添香、晋江原创文学、幻剑书盟、逐浪、17K等为代表的网络原创文学发展迅速。2004年,起点中文网就获得盛大的资金支持,同年,幻剑书盟也得到来自tom网的资金注入。随后,大众书局入股逐浪网。今年7月盛大又战略投资红袖添香和晋江原创文学网,将当下最红火的几家文学网站一并纳入麾下,互联网资本的神话扩散到网络文学领域。


同时,伴随着这些年WEB2.0概念的持续热烧,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英文缩写,意为用户原创内容)迅速崛起,以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网络业务形态吸引了众多眼球,诞生了YouTube、MySpace等新一批网络神话,文学网站也以喷涌之势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起点中文、红袖添香、逐浪、17K等许多网站自成立以来,注册写手数和上传作品量都保持着“级数”增长。


然而,一面是网络原创势头强劲,创造了数量庞大的作品,一面却是原本与传统出版并行两路的文学网站,一改从前向传统出版频频抛出绣球。UGC自崛起之时,就开始陷入“数量大、质量差”的困境。


记者随意浏览了多家文学网站的首页,发现无不大量充斥着悬疑、暴力、色情等“擦边”内容。在某网站的都市类题材的TOP10中,《肉色兵团》《床语》《乳科男医生》等题名更是赤裸裸的肉欲诱惑。


对于网络原创质量不高的批评,多位业内人士都坦诚接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文学网站是数字化时代大众阅读市场的代表,较之传统出版,其娱乐化倾向也更为明显。很多网站出于生存的考虑,打“擦边球”的情况难以避免。


林虎认为,尽管UGC的内容有着种种问题,但不可对其全盘否定。“网络原创中包含了很多创新,小创新诸如文学表现形式、叙述方式等;大创新则如盗墓题材、星球穿越的诞生,开创了全新的文学领域。”


(本文同时载于《出版人》杂志2008年11月上旬刊 封面报道)


该文章出自 《数字出版在线》 ,原文链接:http://www.epuber.com/?p=1729

 

版权所有 ◎ 乐猫网 Copyright 2006-2028http://www.5321.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27-63994281,13016423398,13147117535 邮箱:fengbaobin@163.com QQ:787872303,295198976
技术支持:武汉乐猫印客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