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杂志书(mook)这种出版创意似乎在发展了近十年之后再次生猛起来,郭敬明的《最小说》与张立宪的《读库》系列成为其中两个令人瞩目的成功品牌,甚至被某些媒体的年终盘点列为2006年的阅读创意之一;2007年3月,在过去一年里大热于市场的悬疑类小说也加入这一领地,以悬疑作家李西闽为主编的《悬疑小说》第一辑就来势汹汹,集合了蔡骏、那多、老猫等多位知名悬疑作家的新作,计划每个季度推出一期。
主编李西闽在第一辑卷首语中写到,“期待有深刻意义的恐怖悬疑小说作品”,“创办《悬疑小说》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作者,让恐怖悬疑小说更加深入人心”,在宣言了“悬疑小说”不乏野心的文学主张外,也对《悬疑小说》这本新生杂志书的前景充满期待。
在日本,杂志书已经和图书、杂志并列成为第三大出版物,而在近十年的中国出版市场上,从概念化到多种尝试,杂志书也找到了各种生存方式,其中不乏成功者。
Magazine+Book=Mook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真是无处不在,这在Mook(杂志书)的发明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陈平原先生曾在题为《怀念“小书”》的一篇文章中,说起他1994年逛东京书店的时候,就发现日本书店里铺天盖地的“新书本”,即日本人价格低廉、讲求专题与时效的“杂志书”,他对这些图书的出版策略总结为“快节奏、大容量、粗加工、浅阅读”,并认为这种“小书”更符合都市人的阅读趣味。这可谓一语道出了杂志书某些天生的优势。
从Mook这个单词就能看出,这是Magazine(杂志)与Book(图书)的结合,它是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一种新文化商品,多图片少文字,编辑取向多情报少理论,其性质介于杂志和书之间,故而简称为Mook,也有人称之为“墨刻”或“慕客志”。
Mook既有杂志的贴近生活、时效性强、视觉效果好的特点,又有图书的深入全面、专业性和权威性强的特点,更符合时下读者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内容形式杂志化、分期出版是Mook的最大特点。在内容上,Mook每期都有相对固定的栏目,而且每期都有一个主题,体现了整体策划性。但考虑到每期销售的独立性,跨期的连载文章很少。通俗地说,Mook就是图书的杂志化,在内容上具备图书的厚重与系统,在形式上具备杂志的广博和迅捷。
1998年Mook这一概念从日本被引入中国台湾地区后,多与旅游、时尚、图像、音乐、动漫等相关,因为这些领域往往需要时常更新,为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生活娱乐提供最新最完备的资讯。Mook的出现,被评为1998年台湾地区出版界的“热力现象”之首,城邦出版集团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Mook的出版,是最专业的旅游书籍自制出版公司,自称是“华人第一家以深耕Mook出版为宗旨的出版社”。实际从时间上看,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系列丛刊《老照片》的出版,已经是国内杂志书出版的发端。
长销比畅销更重要
在杂志书的中国发展历史中,有不少品牌值得一提,如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茶座”系列,广西师大的《中国书评》、《温故》,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今日先锋》等。
1996年底,《老照片》第一辑出版,首印1万册,很快加印,最后印至30万册。到2007年初,这个十年的杂志书已经出到第51辑,并且开始出珍藏本,不愧是很有生命力的杂志书。具有鲜明杂志书特色的《老照片》的创意,刚开始是缘于该社编辑出版《图片中国百年史》,那是上下两大册的一套书,只用了搜集到的照片的1/3。好不容易搜集到的老照片应当充分利用,这才有了出于利用边角料初衷的《老照片》。但这个无心插柳的创意却带来巨大的成功,由于开创了图文并重、以文释图的新模式,该书一问世,就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
该书执行主编冯克力曾表示,形式创新是该书在出版市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老照片》稳定地两个月出一辑,杂志书在出版上具有的杂志连续性,可以给读者一种阅读期待,而且对出版时间的要求不像杂志那么严格,可延长其“保质期”,还可为策划出版争取更长的时间。冯克力也认为,杂志书的这些优点对《老照片》的初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经济学家茶座》,是国内第一本经济学杂志书,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后,当《批评家茶座》、《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艺术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全面铺开时,“学者茶座”系列杂志书的品牌也牢牢竖立起来,“茶座”的休闲和实用也是其赢得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这是学术的大众化,在轻松、休闲中体现高雅的品位。既有书的厚重品味,更兼杂志的时尚趣味,既是一本“静态”的杂志,又是一本“动态”的书。
这两种杂志书的成功个案各有各的致胜策略,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畅销以外,对具有出版连续性杂志书来说,长销显然更重要,而延续性的出版特性确实为它们培养了一批长年忠实追随的读者。
流行与小众的两条道路
如果说真正在国内掀起杂志书高潮的,还是“80后”代表人物——《最小说》主编郭敬明,也不为过,因为青春文学本身就有其强势的市场基础。郭敬明率领创作团队打造的纯情感文学杂志书《最小说》2006年一上市,就赢得庞大Fans群的追捧。“从市场出发,内容和形式十分贴近目标读者群,这就是《最小说》成功的最大原因。”
据《最小说》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相关人士透露,郭敬明在决定做《最小说》之前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国外出版界,他借鉴最多的就是Mook。《最小说》以低价位走市,以青春小说主打,以郭敬明的人气和畅销书王牌出版商“金黎组合”等方面组成,在出版上走得比较顺畅。在《最小说》之前,还有《岛》系列书。其他青春小说作家们也纷纷试水杂志书,如饶雪漫的《雪漫》,网聚了一批80后作家的《80志》、《up势力》等,争夺着各自的粉丝阵营。
而另外一个口味比较小众、圈子化的《读库》系列同样也获得成功。在张立宪的个人博客里,“一本书的诞生和成长”彰显了这本书的生长过程。《读库》的成功似乎可以用长尾理论来解释,“长尾”的几个要素,如利用网络优势实现流行,可把冷门产品转化为相对的热卖产品,可以使非主流的厂商共享主流市场等等,都能够在《读库》身上体现。
《读库》是一本相当个人化的杂志书,不能说大卖,但在中文阅读的范围内,却能够找到数量巨大的相同阅读口味的读者群,在网络上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如今已经出到第五本。《读库》,取“阅读仓库”之意,两个月出一本。张立宪强调《读库》的选稿标准是:有趣,有料,有种。《读库》显示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从封面到内文。封面极简,基本感觉不到装帧的存在,质朴到只有“读库”两个没有任何雕琢的字,张立宪认为,“要相信读者的眼睛,尊重读者的眼睛”。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和设计、装帧、行文上极简主义相对应的是,张立宪在读库的内容建设上大肆“铺张”。《读库0601》开篇即是76页介绍郭德纲淖ㄌ狻N恼伦髡叨东枪跟踪采访郭德纲?年之久,写作相关文章花费了3个月时间。实际上,东东枪是在用写传记的力气写一篇文章。这篇稿子对郭德纲只是叙述事实,没有褒贬。《读库》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张立宪在他的博客中全程记录了《读库》前进的每一小步。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气味,在网络上吸引了很多博友的关注和购买。
无论是以青春小说的庞大市场优势而走红的《最小说》,还是以个人品味独树一帜的《读库》,似乎都不具备可复制性。目前出版界对于这种处于中间形态的出版物还有不少争议,如认为它两边不靠,因杂志化而导致图书内容零散,因为各种原因不容易保证长期的好品质,更多地流于概念的包装,甚至认为它只是变相的以刊代书等等。杂志书,这种处于中间形态的出版物未来会怎样?仍然是一个问题。
(本站网址:5321.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