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自序:一部“移花接木”与现实基础相结合的小说... 1
代序:我认识的一位中山人... 5
出场人物介绍... 7
第一卷·小说部分... 8
第一章 “三巨头”登场... 9
第二章 决定“研究”孙中山... 12
第三章 策划“伟人故里游”的路线... 17
第四章 兴中道上... 19
第五章 在孙文纪念公园... 23
第六章 前往孙文路的路上... 29
第七章 孙中山纪念堂... 32
第八章 收音机博物馆... 39
第九章 孙文西路上的谈话... 43
第十章 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 48
第十一章 前往翠亨村的路上... 54
第十二章 参观孙中山故居... 58
第十三章 对历史事件的讨论... 65
第十四章 纪念馆里的“研讨会”... 70
第十五章 到中山纪念中学去... 77
第十六章 在中山影视城... 82
第十七章 离开翠亨村... 91
第十八章 旅程的最后阶段... 93
附:我的中山之旅... 99
第二卷·史实与论文部分... 101
“孙中山研究”日志... 103
弋文同志的记录与我的批注... 119
由我们所接触的一些关于孙中山的物象透视孙中山对中华大地的影响 121
“孙中山研究”大事记(2006—2010)... 132
附:史实与小说的区别... 136
第三卷·资料部分... 137
纪念孙中山先生... 138
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 140
孙中山故乡中山市的孙中山研究... 155
中山市首批十大文化名片出炉 孙中山故居8226; 翠亨村领衔... 165
对孙中山的评价... 172
孙中山颂词... 174
《孙中山纪念雕像赞》... 175
中山礼赞... 176
孙爷爷,我对您说... 177
孙中山纪念馆... 179
海峡两岸对孙中山的态度... 181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182
自序:
自2009年3月《创新城笔记》通过武汉的乐猫印客网“付梓”后,我将10册《创新城笔记》分送给周围与我关系密切之人士,其中包括我的高中同学王弋文同志。当时我还跟他约定,以后有时间要和他去一趟中山。
到了四月份,在学校的期中考试中,我的历史成绩再创新高——以85分(满分100分)的优异成绩位居班级第一,年级第十。这一佳绩大大增强了我在历史这门学科上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进入七月份,我们迎来了期末考试,我的历史成绩在那时又前进了一步——以82分的成绩位居班级第一,年级第二。这一战绩使我的历史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七月中旬,我和家人一起到中山探亲,7月19日那天,因为我在《中山日报》上看到了有关《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这本书的介绍后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当天晚上我和舅舅一起到中山市最大的书店之一——博雅书店去买这本书,结果如愿以偿。在那天晚上,除了《中山路》这本书以外,我还发现博雅书店还有“孙中山纪念丛书”卖,于是我在欣喜之余就买了一本《三民主义》。后来我还委托舅舅给我买了《建国方略》、《论改组国民党与召开“一大”》、《自传及叙述革命经历》、《辛亥革命前重要论文》(这几本都是“孙中山著作丛书”,是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人员编纂的孙中山著作单行本)、《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翠亨村》等书籍。在7月21日,我读了《中山路》一书以后就宣称要“研究孙中山”,而我用于“研究”的材料就是上述的我所提到的书籍。
我的“研究计划”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当时我已经是高三学生了,需要备战高考,学习非常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我所买的书籍。于是此事被迫搁置。
八月份,我正式开始了高三补课,当我再一次和王弋文同志见面时,就将我要“研究”孙中山的事情跟他说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弋文同志答应了我的请求,并且约定在高考结束后一同去“研究”孙中山(因为我将“研究”孙中山一事也跟班上的个别人说过,但他们对孙中山都不感兴趣)。
后来,等到我冷静了一些的时候,我发现我虽然了解孙中山,但由于我的身份与眼界的限制,我是无法像那些真正的研究人员那样对孙中山进行深入的研究的。我只能通过手中的资料来了解一些有关孙中山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已。
因此,我跟弋文同志说,去年四月份左右曾经跟你说要和你去中山,所以,在高考后,“去中山”和“孙中山研究”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做。弋文同志同意了这一提议。
终于等到了高考结束,在6月8日晚上,我给弋文同志打电话,宣布“孙中山研究”正式启动。因此就有了我和弋文同志6月16日到18日的中山之行。
在这次中山之行中,我和弋文同志先后去了孙文西路步行街、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孙中山纪念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和中山影视城。本来还想去孙文纪念公园的,但因为时间安排的关系未能成行。总而言之,我这次以“研究”的名义重访翠亨村,对孙中山又做了一次深入的了解。
这本《徜徉于伟人故里》就是以这次中山之行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参考了大量有关孙中山的文献资料而创作的。我在这篇小说里也极力突出我这一年多以来在历史这门学科上的学习成果(自我上高二分文理科后,历史成为真正的主科,从2009年3月一直到2010年6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历史考试的次数非常多,我为了保持自己在历史学科上的优势,曾经将大量时间花在阅读历史书籍上)。
对于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我使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小说中的“姐妹花”——张倩欣和许慧婷毫无疑义都是“杂合体”,并不能说她们是某一特定人物的原型,我只是从我所接触到的与我关系较为密切的人物的身上(例如我的舅舅、弋文同志、我的前任家教马老师、我以前的好朋友张蒙蒙和许善怡)各“提取”一些特征后“填充”到我所塑造的人物框架中,然后再将她们置于“中山”这一个我熟悉的场景当中,我还将一些我所熟知的有关中山的知识和历史知识“下放”到她们的身上。在我的精心“调配”之下,这对“姐妹花”的人物形象就此出炉了。
至于小说中的游客——台湾女孩晓娟,我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手段进行塑造的。所不同的是,我在今年春节的时候刚去了台湾旅游,接触到了几个台湾人,其中我和地陪谈话次数较多;此外,我还上了中国台湾网,了解到了台湾人的语言特点与一些台湾用语与大陆用语的区别;最后,我还阅读了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作家廖信忠先生所写的《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对台湾最近三十年所发生的事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感觉非常顺手。
小说的主人公小钟则是作者的化身,他是中山人,对历史非常感兴趣,正是他提出要“研究孙中山”,才促成了四个人物的这一次“伟人故里游”。
可以说,《徜徉于伟人故里》是一部“移花接木”与现实基础相结合的小说,正是因为我能站在深厚的现实基础上面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移花接木”,因此我写起来才会如此顺手。
本书还附上了我和王弋文同志在6月16日到18日的中山之行的历史记录,以及我写的一篇有关孙中山的影响的小论文。有兴趣的读者可将小说与历史记录相互对照,但不要将历史记录完全等同于小说内容,因为小说是源于生活,但又是高于生活的。
本书的资料部分收录了毛主席所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和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所写的《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等一部分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读者如有兴趣可以慢慢了解。
最后要感谢一下我的舅舅谭嘉梁先生和我的高中同学王弋文同志,正是他们的热情相助才使得《徜徉于伟人故里》这篇小说得以完成。
钟 健 2010年7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