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历史长渊源
沿革沧桑大变迁
九门村位于滹沱河与周汉河交汇处,河北省藁城市西北十五公里,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北五公里是正无公路,离石家庄二十五公里。这里,交通方便,风景旖丽,回汉融洽,乡风淳朴。现为九门乡政府所在地,所辖大小十三个行政村。
九门原是一座古城,建于战国时代。据史记载:“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赵惠文王二十八年置九门为北大城。又据《访古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邑。”汉朝为县,后为九门镇,属赵国城邑。因城池设有九个城门,故得九门。又说,赵国宰相林皋徙居此地,生有九个儿子,谓“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有九室而居,称为九门。元纳新所著《河朔访古记》记载:“……荒城一区,盖战国时赵邑,本有九室居之,武灵王曰九门。”这座古城已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在此期间,九门曾历经战火洗礼,沧桑演变。汉初置九门谓九门县,属常山郡,后至晋沿称。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于九门县置安乐垒,北魏迁常山郡至于此地。北齐时省九门县入真定。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九门县,属恒州。隋炀帝大业初并新市、柏肆二县入九门县。大业十三年(617年),置九门郡,辖九门、新市信义三县。五代、宋初仍为县,属真定府辖管。宋开宝六年(973年),省九门县并入城县,废县治为镇。元明以来,九门从名城大邑降为村落。九门置县一千一百七十五年。九门古城是战国时期的城邑,也是战国的北疆边陲,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赵惠文王二十八年(271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置城北九门大城,可见九门是蔺相如时所建。九门城址约九十万平方米。九门落在城址之上,中心位置较高,四周地形沟壑纵横。城中建有知矩寺,在九门城内,唐上元三年建,应昭四科举董行思是为记。(似现在的九门中学为遗址)战乱被毁。九门砖瓦刀戟,遗物遍地,地层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文物古迹不断发现,并时有文物出土。唐天宝年间,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朝朔方节度史郭子仪和河东节度史李光弼合军,大战九门城南狐子沟,挫败叛军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兵士中,有大量借用的突厥和回纥军队,叛乱平定后,借用的士兵看到这里土地肥沃,风景宜人,稻菽葱茏,碧野千里,宜居条件好,不愿再回到原籍,边解甲归田在这里定居,伙同部分留住的伊斯兰客商元朝建九门南寺,明后建九门北寺。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扫北,靖难之乱后(1404年、1416年)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两次迁来一批回族移民,徙居于九门,繁衍生息,日月更替,发展成今天远近闻名的九门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