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进 诚 信 新 时 代
——新时期诚信工作之我见
于海明
诚信——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一、诚信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和其它优秀文化传统一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时代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都会为它打上政治、经济和阶级的烙印。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现代诚信既是对传统诚信的传承,又是对传统诚信的发展和超越。
1、与传统诚信相比,现代诚信调整社会生活的内容更为广泛。传统的农耕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的活动范围很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范围很窄,交往的频率很低。除了少数经商的人群外,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群之间的交流一般是局限于亲戚、朋友和熟人之间。而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如果调整主体缺失,这种规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就降低。在古代,儒家所推崇的“信”多是朋友之“信”,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大义中,“信”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修身,齐家”这一层面上。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信息畅通,交通方便,人类社会逐渐由农耕文明走向商业文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范围扩大,交流的机会增多,交流合作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流的对象也由熟悉的人群扩展到陌生的人群。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诚信这一道德规范所调整范围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熟人朋友的日常生活交往,大到国家政治、经济组织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现代诚信已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诚信,具有了更深广的内涵,已从“修身,齐家”的层面扩展到“治国,平天下”的层面。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其中“德”的重要内容便是“诚信”。
2、与传统诚信相比,现代诚信缺失造成的危害更大。由于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交流多限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传统诚信只是居于“修身,齐家”的层面,诚信的缺失往往是伤害亲戚、朋友、熟人的感情,失朋友之“义”,是个人修养的缺失,是道德取向的偏差,是人性的堕落。而现代诚信一旦缺失,不但个人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一次金融诈骗,可导致上亿的资金流失;一纸合同不履行,会使一个企业破产;一言承诺失信,可使一个国家威信扫地。
3、与传统诚信相比,发达的市场经济呼唤现代诚信建设。就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的现状来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现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其具体表现为:
一是生产领域里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据权威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年均假冒伪劣产品的产值有13000亿元之多,国家每年因此损失税收250亿元。而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充其量只查处了1/10甚至1/20。正如原全国打假办主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传卿所言:"十年打假,声势浩大,收获甚微"。制假售假不仅表现数量大、品种多、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已经呈现明显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甚至出现产供销一条龙的现象。
二是流通领域里贷款和债务拖欠、信用方式退化与合同失信并存。一方面,贷款和债务拖欠日趋严重。据国家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逾期应收帐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高达5%以上,而且还不止这些;在国企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改制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信用方式退化。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现汇支付仍高达80%。中国城市居民中只有5%向银行借过钱,信贷消费只占国家信贷总额的1%,而在美国,信贷消费占GDP的比重高达55%。此外,我国合同失信现象严重。据国家权威机构的学者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大约有40亿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约率仅有60%。合同失效率高达40%。而据最新统计,近几年来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