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言
自念初中开始,我便对毛主席诗词发生了兴趣;参加工作以后,达到痴迷的程度,能将大部分背诵下来。1967年以后,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些红卫兵组织印制的毛主席诗词铺天盖流传开来,一时成为一种炫目的景观。当时,只要出现新的版本,我便想方设法弄到一本,但对其中未曾发表过的作品也不辨真伪,而猎奇心理阻止不了我的收藏行动,一律阅读和欣赏。
当时,我手中早有一本《毛主席诗词讲解》,是“文革”前念初中的时候从新华书店买来的正式出版物,该书共涉及34首诗词,名家周振甫讲解。冷静下来,我还是信任这本书。但无论何种版本,其体例基本一样,都是时代背景、词语注释、内容分析三大块。于是,我突发奇想:何不另辟蹊径,由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动笔,给毛主席的诗词逐一写出“译文”及“和诗”?果能做到,将填补两项空白。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
我的设计方案是:译文——仿照我曾借阅过的一位名家为《诗经》所作译文的样子,但句式可以自由,也可以工整;和诗——直接参照毛主席为柳亚子、郭沫若所写和诗的样子,如果是律诗,则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也必须做到对仗。
我的具体做法是:译文——(1)通俗易懂,合辙押韵;(2)严格保留原作句数及标点;(3)尽量直译,实在难为者采用意译;(4)可用原韵,也可另韵;(5)与现代自由体诗尽量做到无大异。和诗——(1)严格沿用原作每句的尾字,包括并不押韵的尾字(这远比“步韵唱和”难度大,是我的独创);(2)尽量与原作内容相关,实在“才尽”者例外。
动笔是在1968年暑假。依据的版本当然是手中那本正品。我在堂屋当地放上饭桌,铺好纸笔,坐在小板凳上,开始了我的工程。在酷热难当、苍蝇飞舞的农家小屋,经过反复构思、细心推敲,终于在两周之内,一气呵成写完了我的“大作”。那一年,我27岁。
今天,我把这部旧作结集成书,作为一件较为完整的纪念之物,供自己存留,因而印数极少。
本书设计,每首都分别安排三个部分——毛诗、译文、和诗。毛诗不能不列,而且必须在前,否则译文及和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阅读译文及和诗的时候,既无对照,又不直观。更重要的,毛主席原作安排在前,表达内心由衷的尊敬。
是为绪言。
作者
于江汉油田
2011年12月
目 录
|